私域流量的本質是平臺和內容,雖然互聯網讓“人人都是自媒體”成為可能,但是做自媒體的專業和內容門檻,并沒有消失,甚至隨著競爭的加劇,比傳統媒體時代競爭更激烈。
當下的品牌傳播行業,不是一個最好的時代,也不是一個最壞的時代,但確實是一個變化最快的時代!商業、創意、技術、數據、內容、服務……等核心元素,正在加速、深度融合,重構營銷和傳播行業的規則和秩序。
與此同時,伴隨著客戶預算的逐漸收緊、流量越來越貴、咨詢公司和技術公司的跨界打劫,品牌傳播行業彌漫著一種焦慮和浮躁的情緒,一些似是而非的名詞和概念甚囂塵上,一些沙雕而無趣的創意挑戰行業下限……越是泥沙俱下,越是更新迭代,越是要強化自身認知定力和辨別力,避免跑偏和不必要的彎路。長春社區廣告,長春社群營銷公司
筆者從事品牌營銷專業工作多年,擔任快消、汽車、通信等多個行業品牌顧問,也是眾多財經及廣告行業媒體的特約撰稿人,專撰此文,直抒胸臆,如果能夠讓行業人士讀后精進一些思索,少走一些彎路,幸甚至哉!
一、私域流量,到底要不要做?
討論私域流量要不要去運營的問題,首先要界定什么是私域流量。行業層面上其實并沒有嚴格的定義,且隨著KOC等概念的流行,私域流量有“概念泛化”的趨勢。人們普遍的理解是,“自己可以掌控的私人流量”,也就是你可以反復使用并且貌似不增加成本的流量,代表性的像朋友圈、微信公眾賬號、小程序、APP等等。
公域流量越來越貴,且花一次錢就砸出一次水花,錢停了,流量也就停了。對比之下,私域流量可以重復利用、永續沉淀,似乎一勞永逸,性價比超高。如果把私域流量當做“便宜的流量”去看待,那可能是一種真的昂貴。
有一些朋友跟我溝通,說自己利用私域流量賣貨的商業邏輯:“建立微信公眾號,吸引粉絲,然后就可以不花錢天天打廣告賣貨。”那我就反問一句,在沒有互聯網之前,你會自己做一份報紙,做一家電視臺幫自己打廣告賣貨嗎?
私域流量的本質是平臺和內容,雖然互聯網讓“人人都是自媒體”成為可能,但是做自媒體的專業和內容門檻,并沒有消失,甚至隨著競爭的加劇,比傳統媒體時代競爭更激烈。
當然,如果不是自己做流量池,而是利用KOC(關鍵消費領袖)資源投放,本質上還是利用外部資源,而且KOC的本質,不過是腰部的甚至足部的KOL,裂變、轉化,都是延續性的問題。